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早-中全新世的沉积特征及海面变化过程
编号:95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0:27:35 浏览:85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3: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2]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1(18日下午,304)

暂无文件

摘要
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区6个钻孔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地层序列,恢复早–中全新世的海面变化历史,揭示沉积物对海面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三角洲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1)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顶端6个新岩芯的岩性、AMS14C、沉积物粒度、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识别出盐沼、潮坪、受潮汐影响的河漫滩等沉积相,从中提取了24个海面指数点,确定海面标志物与平均海面之间的数量关系,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模型对相对海面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长江三角洲7.25–11.03 ka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在11.03 ka,相对海面的高度为-38.90 ± 3.48 m,7.25 ka,相对海面的高度为1.59 ± 3.28 m,平均上升速率为10.71 mm/a;长江三角洲早–中全新世,相对海面上升速率不是恒定的,呈现出不同的上升速率,海面上升速率从11.03 ka的4.80 mm/a逐渐上升至10.10 ka的13.30 mm/a,接着下降至9.29 ka的3.19 mm/a,然后逐渐升高至8.33 ka达到最大值19.59 mm/a;随后海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7.82 ka为13.40 mm/a,7.25 ka为5.53 mm/a。
(2)9.46–10.71 ka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变化较小,为4.20–13.30 mm/a,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地区没有记录到MWP 1C 脉冲事件;在8.72–8.18 ka期间,长江三角洲的海面上升速度海面加速至14.2–19.59 mm/a,是区域对“前8.2 ka事件”的响应。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的海面数据与日本东京湾和杭州湾的记录数据较为一致。然而,这一结果始终比全球海面和莱茵-默兹三角洲的记录高3–8 m,比太湖平原的记录高3–5 m。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全球海面和莱茵-默兹三角洲之间的差异可能与构造和冰川-水均衡调整(GIA)有关,杠杆效应可能是下切河谷和太湖海面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下切河谷,海面变化,环境演变
报告人
程瑜
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稿件作者
程瑜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