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年来东经90°海岭北部沉积物物源变化及其对海平面和季风气候的响应
编号:94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9:59:46
浏览:86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东经90°海岭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印度洋这一世界最大的沉积物“源-汇”系统内,沉积速率低而稳定,是研究长期海陆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选取海岭北部的CJ04-50柱状沉积物,对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物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δEu-(Gd/Yb)N物源判别结果显示,伊洛瓦底江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是研究区的主要陆源物质端元,半定量计算表明,自末次冰期进入全新世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贡献率下降,而伊洛瓦底江的贡献率上升。化学蚀变指数(CIA*)和陆源输入代用指标(Ti/Ca、Rb/Sr)显示,末次冰期的陆源输入量和化学风化强度表现为千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在末次盛冰期(LGM)和Heinrich 2-4期(H2-H4)各指标显著下降,并在随后的暖期有所回升。在LGM和H2-H4等寒冷时期,印度季风及其带来的降水减弱,气候寒冷陆地冰川面积扩张,不利于源区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作用,河流径流量的减少也不利于沉积物的剥蚀和迁移。进入全新世以来,CIA*、Ti/Ca和Rb/Sr均有显著下降,这与全新世暖湿的气候变化不符合,表明海平面变化代替气候成为了主控因素。全新世快速上升的海平面使孟加拉湾沉积中心从孟加拉扇转移到大陆架,导致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物质贡献降低,同时这一物源转变也导致了CIA*的降低。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沉积环境,印度季风,海平面,地球化学
稿件作者
齐文菁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刘升发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李小艳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张辉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曹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石学法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范德江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殷征欣
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
陈亮
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