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卫星观测热带气旋不同生命阶段降水微物理研究
编号:92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0:22:42 浏览:723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9:3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暂无文件

摘要
热带气旋(TC)引发的暴雨、飓风等灾害天气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西北太平洋(包括我国沿海地区)是世界上TC频发密集的区域。基于极轨卫星联合静止气象卫星主被动仪器融合观测有利于综合发挥不同观测平台和仪器的优势,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不同生命阶段云降水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有助于TC降水预报的改进。
本研究利用降水测量卫星GPM搭载的双频降水测量雷达(DPR)和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搭载的星载成像仪(AHI)的融合观测结果,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2016-2022年5月至10月(热带气旋频发期间)经过筛选的62个热带气旋进行了云降水物理性质分析研究。首先采用半人工方法识别筛选合格的GPM过境热带气旋个例,具体标准为GPM DPR扫描范围能覆盖TC眼墙的主要部分且包含TC降水的主要部分。如果同一TC在全生命期内被GPM DPR多次观测,则被认为是多个不同TC样本。并且,本文研究将各TC个例以2min 平均近中心最大风速的80%为阈值划分为发展期、成熟期和衰减期三个生命阶段。两种卫星资料融合是将Himawari-8数据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以GPM DPR像元为目标模板进行空间匹配。
结果表明,不同生命阶段TC的降水和潜热分布特点发生变化。TC在成熟期降水量最大,而在发展期对流比达到最大。最明显的特点是在发展期降水云上部和成熟期降水云下部中潜热的释放。对流降水潜热剖面呈现“底重”结构,层状降水则具有“头重脚轻”的潜热剖面。对于不同类型降水云的潜热剖面分布与降水率的垂直变化有关。并且,层状降水占总降水量的比例最大,但层状降水的平均降水量和粒子半径低于对流降水。基于这些统计结果,本研究简要分析了三个生命阶段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特征,其与水凝物种类垂直分布结构的联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关键词
GPM-DPR,热带气旋,降水
报告人
胡雄
博士研究生 国防科技大学

稿件作者
胡雄 国防科技大学
艾未华 国防科技大学
乔俊淇 国防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