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喜马拉雅带发现首个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兼论藏南稀有-钨锡-铅锌-金锑成矿系统
编号:86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4:40:40
浏览:800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喜马拉雅成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带—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Hou and Zhang, 2015),位于由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过程形成的全球最年轻、最典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中。近年来,伴随对喜马拉雅高分异淡色花岗岩成因的再认识(吴福元等,2015),以及祥林、嘎波、琼嘉岗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秦克章等,2021;李光明等,2022),显示喜马拉雅带大面积分布的高分异淡色花岗岩带巨大的钨锡及稀有金属找矿潜力(李光明等, 2017; Wang et al., 2017)
祥林锡多金属矿床产于错那洞穹隆构造中,是喜马拉雅带新发现的首个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研究表明,错那洞锡钨铍矿床并非单一成矿过程的结果,而是多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锆石-独居石-锡石U-Pb年代学表明,祥林矿床早期侵位的二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8.8Ma,独居石U-Pb年龄为18.6Ma,形成了矽卡岩型钨锡铍矿体与锡石-石英脉型矿体(锡石U-Pb年龄为18.5Ma)。错那洞矿床晚期侵位的白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5.8Ma,独居石U-Pb年龄为16.5Ma,其形成了锡石-硫化物型矿体(锡石U-Pb年龄为14.1Ma)。通过上述年代学特征表明,祥林矿床经历了18Ma-14Ma多阶段成矿作用。
错那洞地区发育稀有→钨锡→铅锌→金锑成矿作用,并显示高温→低温的成矿元素分带。通过系统的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显示稀有-钨锡-铅锌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年龄、流体包裹体、C-H-O-S同位素特征,显示与中新世岩浆活动相关的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金锑矿床与稀有-钨锡-铅锌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年龄,但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流体包裹体、C-H-O-S同位素特征,显示不同的流体与物质源区。综合研究表明,藏南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为稀有-钨锡-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物质与成矿流体,而对金锑可能仅提供了热驱动,并未提供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