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气象环境综合观测试验结果
编号:79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08:44:04 浏览:806次
特邀报告
摘要
2018-2019年冬季,在四川盆地组织实施大气边界层气象-环境综合观测试验,外场试验开展为期1个月左右,布设仪器如图1所示。观测数据包括:1)依据海拔递增的原则在成都、都江堰三坝村、汶川、理县、马尔康和红原同步采集PM1样品,后续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其化学成分(水溶性离子、OC、EC);2)在都江堰三坝村利用系留气球、激光测风雷达和微波辐射计获取边界层内基本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垂直风速)和黑碳、PM1、NO、NO2、O3等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廓线。为了更好地揭示盆地内气溶胶垂直分布廓线及其成因,对外场试验获得的四川盆地PM1垂直廓线进行聚类,得到三类典型的PM1廓线。可以看出,类1对应的PM1浓度在近地面层高达120 μg m-3,随着高度的增加快速下降,该类主要出现在夜间,对应近地面有较强的逆温,风速在1 km存在风速和风向切变,整层以下沉运动为主,弱的扩散能力使得类1对应的污染物主要聚集在近地面。类2在海拔2 km左右的高度存在PM1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夜间和午后,盆地内污染物对流抬升和青藏高原污染物随着西风输送到盆地上空下沉,这两者共同导致在盆地上空出现PM1浓度高值。类3介于类1和类2之间,主要出现在白天扩散条件较好的时段,其对应的风在海拔1.5 km和3 km均存在切变。
关键词
观测试验,大气边界层,大气污染,复杂地形,气象条件
稿件作者
赵素平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何建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