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竹节柳珊瑚有机质骨骼的有机碳来源及其古海洋重建意义
编号:77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3:12:57 浏览:82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9]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3、专题1.12(20日上午,304)

暂无文件

摘要
近年来,冷水珊瑚成为高分辨率海洋记录重建的新兴载体。冷水珊瑚中的竹节柳珊瑚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大洋以及我国南海海域均有发现,大多生长于~600 m至~3000 m海洋中层水范围内,寿命通常可达几百年,具有记录高分辨率海水环境信息的潜力。通常认为竹节柳珊瑚的有机质骨骼的碳来源于海洋表层,因此可以记录海洋表层的环境信息。然而,对于有机质骨骼记录的环境信息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其有机质来源。本研究采集了热带大西洋中部和东部地区水深700至2000米的六株竹节柳珊瑚,测定了其有机质骨骼的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和氮同位素(15N)组成。通过比较珊瑚14C数据与海水、浅水珊瑚记录及气候模型数据,我们发现两区域结果迥异。东热带大西洋的竹节珊瑚14C数据与前人的研究相符,显示其有机碳来源主要是海表混合层;而中部大西洋寡营养区的竹节柳珊瑚14C则与海表混合层以下的叶绿素最大值层更为一致。结合氮同位素数据,表明浮游动物可能是竹节柳珊瑚的重要食物来源。上述结果表明竹节柳珊瑚有机质结节的碳源并非总位于海表混合层,特别是在寡营养区,其碳源可能来源于海表混合层以下,这对基于14C的竹节柳珊瑚年龄模型建立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冷水竹节柳珊瑚,有机质骨骼,核爆碳14,叶绿素最大值层
报告人
刘倩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稿件作者
刘倩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RobinsonLaura F. University of Bristo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