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雷暴结构和闪电活动的统计特性差异——以南海和华南为例
编号:76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7:57 浏览:87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S12-6]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专题12.6、专题12.11(19日上午,226)

暂无文件

摘要
利用1998—2014年TRMM卫星LIS轨道数据以及云和降水特征数据(RPF),选取华南和南海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海陆雷暴结构和闪电活动特征参量的统计特性,对比海陆雷暴的结构差异,并探讨雷暴结构对闪电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南雷暴闪电活动明显强于南海,平均闪电频次和闪电密度约为南海的两倍。虽然闪电持续时间较为接近,但南海闪电比华南具有更大的延展距离、通道面积和光辐射能。南海雷暴的水平尺度和垂直扩展明显大于华南,雷暴降雨区面积和20 dBZ区域面积是华南的两倍,20 dBZ顶高平均值比华南雷暴高1.25 km。尽管如此,华南雷暴发展强度更强,强对流核高度(40 dBZ回波顶高)比南海雷暴更高。两个区域37-GHz最小极化修正亮温(PCT)的均值相当,但南海85-GHz PCT均值更低,说明海洋雷暴中的小尺度冰粒子含量更大。最后提出一个简要的概念示意图,从雷暴水平尺度、垂直发展高度、对流强度、闪电频次和闪电属性等方面,给出了海陆雷暴结构和闪电活动的差异性并探讨其原因。
关键词
闪电,雷暴,海洋,陆地
报告人
张文娟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张文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