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雷暴云微物理特征研究
编号:76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7:56 浏览:82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S12-6]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专题12.6、专题12.11(19日上午,226)

暂无文件

摘要
为了系统地探究青藏高原(TP)雷暴云微物理特征相比于其它地区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本研究收集了全球降水任务(GPM)卫星2014~2022年5~9月期间在TP、喜马拉雅山脉南麓(SHF)和我国中东部平原(CEC)三地的观测数据,并结合多种闪电定位资料建立了雷暴降水特征(LPFs)数据集。通过对比、分析三地LPFs数据集,可以发现TP-LPFs在Ku波段的反射率平均值(中间值)为20.68(19.74)dBZ,低于SHF-LPFs的24.37(22.62)dBZ以及CEC-LPFs的24.13(22.55)dBZ,这暗示了TP雷暴的对流强度偏弱。TP-LPFs的双频比仅有一个峰值,位于3~4 dB;而SHF-LPFs和CEC-LPFs的双频比则有两个峰值,分别为−1~0 dB和3~4 dB,其中−1~0 dB通常对应于液相降水粒子。这样的差异可能是因为TP雷暴云底与地表之间的距离较近,冰相降水粒子还来不及融化,便以软雹的形态沉降至地面。从降水粒子谱分布来看,相比于SHF-LPFs和CEC-LPFs,TP-LPFs的降水粒子整体上表现出粒径偏小、数浓度偏高的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雷暴,云微物理
报告人
潘赟
博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

稿件作者
潘赟 复旦大学
郑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义军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