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雷暴活动和结构的研究
编号:75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6:56 浏览:737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本研究使用基于Fengyun–2E(FY–2E)卫星的观测资料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闪电数据建立的雷暴云特征数据集、犹他大学根据热带测雨任务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观测数据生成的雷暴降水特征数据集(Radar Precipitation Feature,RPF)。研究了青藏高原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雷暴云的雷达反射率结构等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高原上空约93.9%雷暴发生在5月至9月,82.7%的雷暴出现在当地时间的12至21时,对应的峰值分别为8月和当地时间14时。高原雷暴活动整体呈现出南部强于北部、东部强于西部的特点。三个主要的雷暴活动中心位于高原东南(约100°E,29°N)、中南(约92°E,30°N)和西南(约88°E,30°N)。高原雷暴云平均面积(TBB≤−32°C区域)为1.8×104km2。约32.9%的雷暴具有由TBB≤−52°C的区域组成的强对流核,平均的强对流核数量与强对流核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6和25.4%。上述参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进行了分析。高原20 dBZ和30 dBZ顶高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南高北低特征,高原南部的相应均值普遍大于11.2 km和9.3 km。高原20 dBZ和30 dBZ面积空间分布呈现东大西小的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对应均值普遍大于1000 km2和180 km2。雷暴闪电频次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的特点。雷暴的闪电密度呈现高原西部和东北部强而东南部弱的特点。月变化上,雷暴的30 dBZ垂直、水平扩展和雷暴闪电频次在暖季数值更大。日变化上,雷暴的垂直和水平扩展以及雷暴闪电频次在下午时段显著增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