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闪电的时空尺度特征
编号:75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6:56 浏览:724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0:1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暂无文件

摘要
闪电的时空尺度作为描述闪电特征的重要参数,会受到雷暴对流强度、电荷结构和闪电类型等因素影响。本研究利用Oklahoma闪电探测阵列(OK-LMA)和美国国家闪电探测网(NLDN)的观测数据,对8次具有典型三极性电荷结构的常规雷暴工程中的云闪、负地闪、正地闪和双极性地闪的持续时间和水平延展距离(HED)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双极性地闪得益于其首次回击前、后的放电过程最长、空间延展最大,显示出最大的时空尺度。相比于负地闪,正地闪首次回击之前通常具有持续时间更久、空间延展更大的放电过程,因此其时空尺度大于负地闪。云闪则由于其在较小尺度范围的占比较高,其时空尺度是四类闪电中最小的。总体而言,云闪和负地闪的持续时间随闪电起始点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负地闪的变化主要由首次回击前的放电过程贡献。这两类闪电的HED都随着起始点高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特征,峰值位于7 km高度处。
 
关键词
云闪、地闪、时空尺度、起始位置、首次回击
报告人
郑栋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郑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潘赟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张义军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