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闪电定位数据的华南雷暴电荷结构分析
编号:75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6:54 浏览:725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0:1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暂无文件

摘要
雷暴电荷结构是连接雷暴动力、微物理过程和闪电活动特征的桥梁,处于雷暴电学研究非常关键的位置。本研究基于广东闪电成像阵列(GD-LMA)的观测数据,结合雷达观测,针对2021年6月16日华南地区一次雷暴过程,分析了雷暴电荷结构的演变特征。雷暴初始发展和消亡阶段都表现为偶极性电荷结构,且消亡阶段电荷区高度逐渐下降。对流区以外的区域,大部分时候闪电数据未指示出下部次正电荷区,而上部正电荷区和中部负电荷区高度相比对流区偏低。上部主正电荷区的雷达反射率普遍<40 dBZ,主要为干雪粒子和霰粒子,中部负电荷区和下部次正电荷区的雷达反射率主要在40~50 dBZ之间,主要为霰粒子。下部正电荷区参与放电时,雷暴核心区6 km高度以上的平均冰水含量(IWC)明显增大。
关键词
雷暴,闪电,电荷结构,LMA,雷达
报告人
黄思莹
硕士研究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黄思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郑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义军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