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黄土物源及古气候定量重建
编号:72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17:28:32
浏览:88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哈尔滨黄土位于东亚季风边缘,毗邻亚洲大陆干旱带的最东端,对其物源和古气候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东北地区地貌、气候与粉尘堆积之间的耦合关系。对哈尔滨黄土、现代尘暴及其潜在源区样品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末次冰期古粉尘和现代粉尘主要由近源贡献(即松嫩沙地,约占75%)和次要的远源贡献(即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占25%)混合而成。古-今粉尘相似的源贡献揭示了自末次冰期以来不变的粉尘路径,这表明环流模式(冰期时以西北风为主导)和粉尘搬运路径(西南方向)之间的解耦。然而,中更新世以来哈尔滨黄土经历了显著的物源变化,主要表现为~250 ka时呼伦贝尔沙地的尘源贡献突然消失,北半球冰量减少和夏季太阳辐射控制的减弱的东亚冬季风是物源变化的驱动机制。轨道尺度上气候和风况条件的不同控制了冰期-间冰期旋回上物源的动态波动。气候和生物指标揭示了松嫩平原自0.46 Ma以来的长期干燥趋势,表明松嫩沙地在当时已经诞生。此外,在~300 ka和~380 ka发现了两次显著的干旱事件。然而,在180 ka以来长期干旱的背景下,松嫩平原的气候变得更加湿润和温暖。全球冰量/温度变化、区域构造(即松辽分水岭的隆起)和水系变化(即松嫩平原的河流模式从内流向外流转变,以及松嫩古湖的干涸)共同导致了松嫩平原的干旱化。
关键词
哈尔滨黄土,粉尘物源,古气候,松嫩平原,气候干旱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