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巨型沙波纹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与发育环境的关系
编号:67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58 浏览:82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0: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8]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8、专题11.9、专题11.18(20日上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研究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巨型沙波纹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发育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巨型沙波纹的风环境、形态、粒度分布、沉积结构、光释光(OSL)年龄等进行量化分析,首次提出巨型沙波纹存在多种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分选较好的粗颗粒向波峰聚集覆盖在分选较差的细沙之上形成瞬态巨型沙波纹;表层沙粒的侵蚀和堆积变化塑造了稳态巨型沙波纹的粗沙和细沙交替沉积层理;短暂的强风产生的强烈分选作用使得粗颗粒发生跃移运动形成了巨型沙波纹表层的次级沙波纹。粗颗粒相对于细颗粒的运动迟滞效应控制着巨型沙波纹的侵蚀和堆积过程,并导致了沙粒双峰模式的发展。在相同风况下,沉积物粒径范围控制着巨型沙波纹的发育模式、尺度和沉积结构。粗粒巨型沙波纹沉积物的OSL年龄小于700年。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火星不同尺度沙波纹和横向沙脊的共存现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巨型沙波纹,柴达木盆地,类火星,风沙地貌
报告人
李超
助理研究员 陕西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李超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