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恢复的土壤质量和侵蚀产沙效应
编号:63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52 浏览:85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植被建设成效明显,而恢复植被的调水保土效应缺乏原位观测定量研究。人地矛盾突出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出了新需求,其对林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尚不明晰。以三峡库区典型退耕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林下全坡草本覆盖(QF)、上坡裸地+下坡草本覆盖(XF)、等高横坡草本条带覆盖(TF)、全坡无草本覆盖(WF)4种林草覆被格局的径流小区,开展24场侵蚀性降雨事件的坡面产流产沙野外观测,辨识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产水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24场侵蚀性降雨分为A雨型(雨量小、强度较大、历时短)、B雨型(雨量大、强度大、历时短)和C雨型(雨量小、强度小、历时长)三类。A雨型发生频率最高,为45.83%,B雨型累积降雨量最大,占总降雨量的63.44%。(2)4种林草覆被模式的累积径流深和累积侵蚀量总体呈现QF<XF<TF<WF;径流深和侵蚀量峰值均发生于B雨型,其产流量相比于A雨型增加337.74%~410.32%,产沙量增加283.47%~504.58%。(3)WF径流深和侵蚀量占比为75.75%和98.51%,XF、TF分别占12.20%和1.08%、7.28%和0.34%。与WF相比,XF和TF的径流减少84.18%和75.85%;产沙减少96.99%和93.30%。[结论]对比不同林草覆被模式的坡面水沙产出,上坡耕种+下坡草本覆盖、条带耕种+等高植物篱的林下适度利用可兼顾林地调水保土和林下生态种植的功能,为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