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150年变迁:过去、现在和未来
编号:62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50 浏览:101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1:4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4]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13、专题11.14(19日上午,212)

暂无文件

摘要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是否发生变化及近百年来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很多研究对未来干旱的预测忽略了CO2对潜在蒸散的影响,高估了未来荒漠化扩张的趋势。本研究基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义,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格点气象数据(CRU TS4.06)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0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空间分布、过去120年的演变规律和未来30年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以1991~2020年为基准期,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约为480万 km2,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50%。②过去120年(1901~2020)中国荒漠化潜在区域总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变化转折点发生在1978年;气候整体转向更湿润,潜在发生面积减少3.5万km2。③未来从低到高3种排放强度下,到205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相比现状分别下降5.51%、4.70%和3.73%,随排放强度增加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变大;未来整体气候转向更湿润,不考虑CO2浓度增加的影响,会高估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综上所述,预计未来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将减少,但我国仍有接近一半的国土面临潜在的荒漠化风险,维持较低的排放强度有助于降低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
关键词
气候变化;潜在蒸散;排放情景;Penman-Monteith公式
报告人
蔡依霏
硕士研究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蔡依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