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T模型的涪江流域产输沙模拟与趋势预测
编号:58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44 浏览:83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5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5]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5、专题11.6(19日下午,204)

暂无文件

摘要
来沙量及泥沙来源变化对于水库有效库容的长期保持及综合效益的发挥至关重要。随着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的运行,金沙江来沙占比减少而嘉陵江等支流占比上升,涪江作为嘉陵江主要产沙支流,逐渐成为三峡入库泥沙主要来源之一。揭示涪江流域近年来产输沙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涪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流域历史水文气象要素的趋势性等特征;构建 SWAT模型并结合实测降雨明确了近期极端输沙的泥沙来源以及对应的降雨阈值;最后基于CMIP6全球气候模式驱动SWAT模型,探究了未来气候情景下流域的产输沙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半个世纪,涪江流域的降雨及径流没有明显趋势,输沙呈减少趋势;(2)构建的SWAT模型率定期月尺度径流、泥沙模拟的R2为0.973、0.857,验证期R2为0.962、0.902,模型适用性较好;(3)2013、2018年等近期极端输沙的产沙来源主要在北川~绵阳一带,出现极端产输沙的降雨阈值为流域上游单日降水量80-90mm、连续五日降水量160-180mm,重现期约8.57年;(4)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四种未来辐射强迫情景下的流域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涪江未来的径流、输沙均呈增加趋势,且当上游降雨强度达到上述阈值时,仍可能出现如2013等年份的极端产输沙情况,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涪江流域 SWAT模型 产输沙模拟 气候变化 CMIP6
报告人
袁家豪
硕士研究生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张为 武汉大学
袁家豪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