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不同生物土壤结皮类型中微生物残体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编号:57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43 浏览:93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5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6]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12、专题11.17(19日下午,212)

暂无文件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BSCs)是荒漠生态系统重要的地表活体覆盖物,对荒漠区土壤有机碳(SOC)固存至关重要。以往研究认为自养生物同化碳是BSCs中SOC的重要来源,但是近期研究发现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对森林、草地和农田SOC有着重要贡献。然而,荒漠区BSCs中微生物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广泛分布的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类型结皮层及层下0-5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氨基糖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BSCs类型中微生物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层中微生物残体碳对SOC贡献分别为57.6%、47.90%和22.54%,结皮层下土壤中残体碳对SOC贡献分别为40.70%、40.23%和28.49%,苔藓结皮中微生物残体碳贡献度显著低于其它两类结皮,可知微生物残体碳是藻结皮层和地衣结皮层及其下层SOC的主要来源;(2)三类结皮中,真菌残体碳对SOC贡献(28.36%)显著高于细菌残体碳(11.23%),说明BSCs中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3)颗粒有机碳与微生物残体碳之间存在更强的相关性,而矿物结合有机碳只与真菌残体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细菌残体碳无关,表明荒漠生态系统BSCs中微生物残体碳主要贡献于活性碳库,只有部分真菌残体碳贡献于稳定碳库;(4)回归分析表明,pH、交换性钙离子、含水量促进微生物残体碳的分解,氮含量促进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本研究通过探究荒漠生态系统BSCs中微生物残体碳对SOC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对BSCs中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循环与碳固持机制的深入认识,并为荒漠区碳管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残体碳;碳固存;荒漠生态系统;影响因素
报告人
冯薇
副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稿件作者
冯薇 北京林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