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原生动物敏感性的生态功能
编号:458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4:58:57 浏览:96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研究者提出了“环境生态风险评估”(ERA)这一概念,旨在评估因暴露于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可能性过程,而毒理学数据是评估生态风险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施用,农药残留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会破坏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还会通过饮用水或土壤-植物系统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其他受试生物相比,原生动物有其独特的优势(即体积小、世代短、对干扰反应快和易于取样),被认为是敏感的污染物毒性指示生物。本研究将常见农药和纳米材料对原生动物的毒性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几种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比较了原生动物与毒理学标准测试物种大型蚤、孔雀鱼、斑马鱼、月牙藻(Daphnia magna, Poecilia reticulata, Danio rerio, Selenastrum bibraianum)和原生动物不同物种间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常见受试原生动物草履虫和四膜虫(Paramecium sp., Tetrahymena sp.)并不是敏感物种。原生动物尾柱虫Urostyla sp.对农药乐果和纳米材料Ag-NPs、ZnO-NPs、CuO-NPs的敏感性高于多数标准测试生物和原生动物,更适合成为指示物种。原生动物不同物种间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需探寻科学的毒性暴露方法,扩大原生动物受试类群,筛选敏感物种,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本研究为原生动物暴露于农药和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及敏感指示物种的选择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稿件作者
王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侯春羽
哈尔滨师范大学
赵钰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韩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唐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时天诣
哈尔滨师范大学
王文缘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于可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