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和积雪过程对中纬度温带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循环及排放的影响
编号:454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4:56:19 浏览:88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5:3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8]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S18-1] 主题18、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专题18.1、专题18.12(18日下午,B2鹭江厅VIP2)

暂无文件

摘要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气候变暖使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85℃, 预计到21世纪末将继续上升1.0℃–3.7℃。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主要反映在冬季,气候变暖导致更大比例的冬季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时间减少。中纬度温带地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度变化大于其他高纬度地区。目前关于冻融生态效应涉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极地、高山苔原和寒带针叶林等高纬度地区,较少人关注到中纬度温带地区,其实这部分地区分布面积更广、积雪更薄、冻融格局变异更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度变化大于其他高纬度地区。目前关于冻融的研究大多以室内模拟研究为主, 没有与野外实验结合, 难以真实反映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结构、碳氮释放及碳氮动态对气候变暖背景下积雪和冻融循环的响应,这导致我们关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冻融期积雪影响的经验知识十分有限。我们所处的黄土高原就属于典型的中纬度温带地区。以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农田和草原三种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野外试验和室内培养实验相结合,探究季节性冻融期三种生态系统在不同阶段土壤碳氮循环的动态变化,同时阐明冬季不同积雪处理对温带生态系统土壤冻融循环及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
关键词
积雪,冻融,土壤碳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温室气体排放
报告人
马莹
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稿件作者
马莹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