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90°海岭北部海域近40 ka以来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及其环境意义
编号:449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17:45:06 浏览:87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01(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东经90°海岭北部海域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沉积物“源-汇”系统内,其沉积物是研究区域“源-汇”过程的理想记录材料。本文从东经90°海岭北部海域选取18I105A岩芯,综合运用了高分辨率的粒度端元、粘土矿物学、岩芯元素扫描和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自40 ka以来的沉积物来源、输运模式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物源与生物活动的差异。基于粘土矿物组合鉴别和粒度端元定量分析认为,陆源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印度-缅甸区域伊洛瓦底江(45.5-75.2%,平均为57.7%)和喜马拉雅地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系(15.3-34.0%,平均为27.5%),它们由表层流输运,特别是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系的输入主要是由表层流运输而非水下活动通道运输。Ti/Ca、碳氮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记录了显著的陆源输入信号,是海源自生有机质和陆源输入有机质的混合输入,但是更偏向于海源自生的有机质混合输入。南亚季风控制的表层流和海平面变化控制的海峡通道是沉积物运输的关键因素,伊洛瓦底江的陆源输入主要在夏季风期间输入到安达曼海,并在冬季风期间通过格莱特海峡和/或十度海峡输入到研究区域;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系的陆源输入主要在夏季风期间通过普雷帕里斯海峡输入到安达曼海,并在冬季风期间通过格莱特海峡和/或十度海峡输入到研究区域;海源自生输入相对稳定,斯里兰卡穹隆区上升流系在夏季风期间输入物质到研究区域,爪哇-苏门答腊岛沿岸上升流系在冬季风期间输入物质到研究区域。
 
关键词
沉积物物源; 海平面变化; 南亚季风; 东经90°海岭北部
报告人
徐政
硕士研究生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与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徐政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与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刘建国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与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黄云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与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徐方建 海南大学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