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海冰变异与ENSO和南印度洋海温的联系
编号:44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0:04:02 浏览:85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6:3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S12-9]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专题12.9(19日下午,226)

暂无文件

摘要
利用资料诊断,分析了1979-2020年间南半球夏季(DJF)ENSO与随后冬春季(JJASON)南极海冰的联系,发现ENSO对南极海冰的主模态-南极偶极子(ADP)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在2000s后显著减弱。机理分析表明,2000s前(1979-2001年)塔斯曼海对ENSO的响应较强且可以持续到随后的冬春季,激发下游南太平南美遥相关波列,随后引起ADP海冰异常。而2000s后(2002-2020年),塔斯曼海对ENSO的响应显著减弱并且难以持续,因而在随后季节无法通过遥相关联系南极偶极子,导致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再存在。
此外,自1979年有卫星记录以来,与全球变暖背道而驰,南极海冰在2015年前表现出明显增长趋势,而在2016年出现急剧下降,跌破历史记录。研究发现南印度洋一个偶极子海温模态(SIOD)对南半球春季大范围南极海冰具有显著影响。SIOD 可以引发一个从南印度洋到威德尔海的下游波列,影响南印度洋、罗斯海和威德尔海上空的大气环流和水汽异常,由此造成的地表净通量变化引起这些区域的海冰变化。2016年春季,SIOD处于其极端负相位,对此次南极海冰急剧衰减有着显著贡献。SIOD还能够解释1979-2014年罗斯海地区海冰60%左右的增长趋势。
 
关键词
南极海冰,ENSO
报告人
豆娟
博士后 复旦大学

稿件作者
豆娟 复旦大学
张人禾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