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湖总干渠水量水质特征及其对农业种养模式变化的响应
编号:436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11:57:40 浏览:90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7: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5] 主题5、环境科学 [S5-5] 主题5、环境科学 专题5.2、专题5.12(19日下午,4F国际会议厅)

暂无文件

摘要
为探究农业种养模式变化对河湖水量水质的影响,以江汉平原四湖流域四湖总干渠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3年观测数据分析了年际年内水量水质变化趋势,利用遥感影像、统计年鉴数据等识别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年际面积变化特征,运用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农业种养模式变化下总干渠典型断面氮磷浓度、氮磷通量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a四湖总干渠水量水质变化明显,水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先增加再减小后趋于稳定;年内水量水质季节性变化显著,水量及水体氮磷浓度在夏秋季5-9月份达峰值。②总干渠水体氮磷浓度空间差异明显,氮磷浓度从渠首到渠尾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③四湖流域农业种养规模变化显著,其中虾稻种养面积占比增加23.3%,氮、磷面源负荷分别增加2763t/a、829t/a;单一水稻、淡水养殖、旱地作物分别减小15.5%、4.8%和3.0%,氮、磷面源负荷分别减小1045t/a、313t/a,14672t/a、1667t/a和2758t/a、69t/a。④总干渠氮磷浓度变化特征与氮磷面源负荷显著正相关,解释度为60.7%(*p<0.01),其中淡水养殖和虾稻种养为磷面源负荷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78.1%和8.4%,淡水养殖和旱地作物为氮面源负荷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75.0%和18.5%。⑤此外,总干渠典型断面氮磷通量与农业种养模式变化也显著相关,其中2010-2016年氮磷通量增加与淡水养殖和虾稻种养面积增大有关,2016-2023年氮磷通量降低与淡水养殖面积减小有关。
 
关键词
农业种养模式;四湖总干渠;水量水质;氮磷浓度;氮磷通量
报告人
HuYanping
工程师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稿件作者
HuYanping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Zhen HuaWang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