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水体与流域面源污染防控
编号:435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11:56:37 浏览:81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6: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5] 主题5、环境科学 [S5-5] 主题5、环境科学 专题5.2、专题5.12(19日下午,4F国际会议厅)

暂无文件

摘要
我国南方小微水体散布,深刻改变了水文径流路径和面源污染流失过程。基于灌排单元、流域多尺度长期观测数据,揭示了小微水体大小、与污染源的连通关系对面源污染截留消纳的作用;并研发了基于径流路径的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采用地形和水系精密测量技术精准刻画径流路径,表达小微水体占比、利用方式等的影响。模型应用于我国水稻主产区和长江流域,发现目前仍是大型水体截留了大多数氮磷负荷,富营养化风险高,小微水体的缓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若充分利用稻区现存小微水体(面积占比约6%)的灌排调蓄功能,将减少水资源消耗量约30%,氮磷污染20%-40%,并使干旱天气的产量损失减少30%-40%,可谓可持续发展的近自然解决方案。
关键词
面源污染,氮磷,水塘,截留,长江流域
报告人
李思思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稿件作者
李思思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