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准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分析
编号:430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7 17:57:53 浏览:942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9: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3min

所在会场:[S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S3-4]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专题3.10、专题3.14、专题3.16(20日上午,307)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国家愈发重视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应对灾害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现有的55项有关避难场所的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世纪初—2008年汶川地震—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总结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各标准的内容对比分析其特点与演进过程,同时探讨现行标准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如各个标准中的涉及的相关术语未统一规范的提出;应急避难场所的叫法和内涵定义未统一,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和关键环节认识不统一等。最后,本文为未来标准的统一制定给出相关建议,如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术语进行科学、统一的规范;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各地区的差异性;扩大避难场所的适用场景,强调“平灾结合”。为将来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使应急避难场所在灾时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功能。
 
关键词
避难场所,灾害,标准,发展历程
报告人
吴元飞
硕士研究生 四川大学

稿件作者
吴元飞 四川大学
田兵伟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