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潜在海啸数值模拟与平台研发
编号:424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7 17:41:48 浏览:814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6:5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S3-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专题3.7、专题3.3、专题3.9(19日下午,404)

暂无文件

摘要
海啸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史灾害统计记录表明,全球80%的海啸由地震引发。中国南海近岸海域存在多个具备强震发生可能性的近海断层[1]。其中有三个位于厦门外海(图1),分别是厦门海外断裂断层1(XF 1)、厦门海外断裂断层2(XF 2)和厦门海外断裂断层3(XF 3)。本研究利用基于非线性浅水方程的海啸数值模型模拟了XF 1-3上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Mw8.0)引发海啸的产生、传播和淹没过程,评估厦门市海啸淹没危险性。模拟结果表明,来自XF 1-3的海啸将在1.5小时内率先传播至厦门市大嶝岛沿岸,约2小时后传播至厦门市所有海岸。东厦门水域在1.5小时内遭遇超过1.7 m的波幅。沿海地形对海啸在近岸处的传播特征影响显著。来自XF 1-3的海啸在相同的近岸地区表现出极高的波形相似性。海沧区南部海岸和思明区东部海岸部分地区的淹没深度最大达1.2-3 m之间,海啸危险性达到II级(图2)。由于断层走向与厦门市海岸线近乎平行,来自XF 2和XF 3的地震海啸可能会对厦门市沿海地区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图2)。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小行星撞击事件一直是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本研究设定了一个小行星撞击中国南海海域的情景。其中,小行星直径为204 m,撞击速度为10.84 km/s,密度为3100 kg/m3,撞击地点为(118.456°E, 24.1°N)。基于小行星撞击动能与海啸能量的转换公式,计算海啸初始波高。采用基于非线性浅水方程的海啸数值模型模拟海啸传播过程(图3)。模拟结果显示,小行星撞击引发的海啸初始场面积大约为32.37 km2。撞击中心处的海啸达到35米以上,最大可达51米左右。海啸波整体呈圆形向四周传播。海啸将在撞击发生后30分钟内到达金门岛,约40分钟后传播至漳州和泉州市海岸,约60分钟后传播至厦门市海岸。泉州东部沿海、厦门沿海近岸最大波高达0.7 m左右。漳州市沿海、金门岛和烈屿岛近岸最大波高达1.7 m左右(图4)。
基于B/S架构和WebGIS技术,研发了地震海啸传播场景推演平台(图5)。平台后端利用GDAL for Python开源GIS开发工具将海啸模拟结果转换为空间数据,并自动生成GeoTiff格式的地震海啸传播场景数据。前端基于Bootstrap框架,结合三维GIS开发工具Cesium,实现地震海啸传播场景推演过程的可视化(图6)。
关键词
地震海啸,小行星撞击海啸,数值模拟,平台研发
报告人
许冲
研究员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稿件作者
陈兆宁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