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编号:423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09:14:30 浏览:86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7:2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S3-1]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专题3.1、专题3.2、专题3.8(18日下午,404)

暂无文件

摘要
在详尽的调查与持续监测中,我们发现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彼此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了深入揭示这些地裂缝的形成过程,并为地裂缝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本文选取了宋庄地裂缝与高丽营地裂缝这两大典型区域作为研究靶区,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细致剖析,并深入分析了地裂缝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平原区的地裂缝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地裂缝主要表现为拉伸变形,几乎不存在垂直位移。其地面破坏形式为扩展裂缝,这些裂缝的扩展深度有限,并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闭合,深部并未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而第二类地裂缝则展现出显著的垂向错动及剪切破坏特征,在剖面上,地裂缝曲折纵向延伸,错开上下地层两盘,并在深部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先存断层在地裂缝的初始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地下水的持续开采导致在断裂两侧形成了差异沉降,进而促使地裂缝迅速发育。此外,漏斗边缘区的拉应力是导致地表拉张破坏及地层深部剪切破坏形成的关键因素,而隐伏断裂的存在则进一步影响了剪切破坏的发育深度。值得一提的是,自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以来,北京地区的地裂缝发育情况得到了显著抑制。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改善地质环境,还对保护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形成机制的认识,还为地裂缝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面破坏问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先存断裂,形变特征
报告人
赵龙
高级工程师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

稿件作者
赵龙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