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强化循环井技术的地下水污染修复研究
编号:423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09:14:30 浏览:86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6:5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S3-1]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专题3.1、专题3.2、专题3.8(18日下午,404)

暂无文件

摘要
目前循环井及其联合修复的相关研究大多在常温条件下运行,关于加热条件下循环井对地下水流动及溶质运移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将热传导加热技术与地下水循环井技术相耦合,采用砂箱实验与数值模拟方法,评估热强化循环井修复技术对可溶性保守性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效果,揭示热传导加热强化循环井修复效果的主要影响机制,为地下水污染修复和治理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显示热传导加热对循环井的修复进程有明显促进作用,加热温度越高,修复时间明显缩短,修复速率也随之加快。以可溶性保守性污染物为例,当相对平均浓度为0.6时,对比单独的循环井技术,砂箱内平均温度为70℃(加热管温度为110℃)时的循环井修复耗时减少了42.86%。含水层渗透系数作为影响对流的唯一参数,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呈线性递增,当砂箱内平均温度从10℃上升至70℃时,渗透系数增大了2.01倍。针对有机污染物硝基苯,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硝基苯最终修复范围存在明显区别。在热强化循环井(加热管温度为70℃)修复24 h时,硝基苯被完全修复的范围达到含水层范围的99.68%,基本实现整个砂箱范围内的修复,而无加热条件下的完全修复范围约为53.95%。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四种去除机制的贡献效果排序为:对流>水动力弥散>吸附≈挥发,对流过程在有机污染修复过程中起到主要贡献作用,而水力传导系数是影响热强化循环井作用下污染物迁移与去除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循环井,地下水污染防治,原位修复技术
报告人
胡玥
副教授 成都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胡玥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