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错动带复杂剪切特性表征及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影响研究
编号:42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7 20:56:19 浏览:80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3: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S3-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专题3.7、专题3.3、专题3.9(19日下午,404)

暂无文件

摘要
长大软弱层间错动带广泛分布在各类交通隧洞、矿山和水利水电工程中,是制约工程安全建设的关键地质问题。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中发现,层间错动带具有复杂的空间赋存特征,延展范围大、形貌起伏、物质组构复杂、接触状态多变,这些特征本质上决定了层间错动带力学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然而传统方法中大范围层间错动带力学特性的均一化假设会对开挖前场址评估、开挖过程中活化错动风险评价的科学性产生极大影响。鉴于此,本文通过现场地质勘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处于复杂赋存状态下层间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性、剪切力学特性、强度参数取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开展了白鹤滩水电站厂址区内层间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考虑厚度、组构和矿物成分等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将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划分为了单层构造(A型)和多层构造(B型)两大类,其中,单层构造又进一步细分为了A1-A3亚型;考虑评价尺度、充填比和黏粒含量,提出了多指标工程地质分类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层间错动带与其上下盘岩体的起伏状态对其抗剪强度的影响,又考虑了层间错动带的物理力学属性,且便于工程应用;(2)构建了起伏充填层间错动带的复合地质模型,研究了充填比、结构面粗糙度、结构面形貌和法向应力等影响因素对层间错动带剪切力学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充填比是控制层间错动带复合地质模型破坏模式、剪切强度和剪胀特性的重要参数;基于层间错动带复合地质模型的剪切破坏机制和多指标工程地质分类方法,建立了考虑爬坡或啃断效应的Ⅰ级层间错动带的抗剪强度模型,并探讨了其爬坡或啃断效应的适用性;(3)采用Kriging条件随机场方法建立起层间错动带强度参数的条件随机场模型,将涉及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强度参数的场地信息(主要包括地质勘察信息、相关试验和理论结果等)划分为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确立了随机场模型约束条件;(4)基于数值模拟所得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和演化规律,揭示了开挖扰动下层间错动带C2的活化范围,即0.5-1倍洞跨;基于安全系数法评价了“混凝土深部置换洞+纵向置换洞”加强支护下层间错动带C2的稳定性。
关键词
层间错动带,工程地质分类方法,剪切力学特性,强度模型,Kriging条件随机场,洞室稳定性
报告人
韩钢
工程师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稿件作者
HanGang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