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黄土渗透性变化机理的若干问题探讨
编号:421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09:14:09 浏览:83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0:5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3]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S3-2] 主题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专题3.4、主题3.6(19日上午,404)

暂无文件

摘要
       黄土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广泛使用的工程建筑材料,凭借着易获取、经济实惠的优势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古代修建的万里长城、大明宫,近代修筑的关中八惠水利工程,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平山造城”、“海绵城市”等新型工程。可见,黄土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建设潜力,其工程应用价值不容小觑。而渗透性作为黄土重要的工程性质,控制着土体中水分的运移,对黄土工程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研究重塑黄土的渗透性可以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的指导。然而,纵观重塑黄土渗透性变化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不同干密度下重塑黄土渗透性的变化机制认识不清;极少涉及水-土化学作用过程对渗透性影响的研究;缺乏对无机化学溶液入渗下重塑黄土渗透性变化机制的系统认知。
       鉴于此,以泾阳马兰黄土为例,结合击实试验、室内饱和渗透试验和水化学实验,借助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Zeta电位测试仪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和现代图像处理等先进技术,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干密度下重塑黄土饱和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阐明了引起微结构变化的主控因素以及土体渗透性的响应模式,揭示了干密度对重塑黄土渗透性的影响机制;厘清了黄土渗透系数在低pH值条件下随时间显著增大、在高pH值条件下随时间明显减小的内在机制,阐释了不同阴(阳)离子溶液的盐效应、同离子效应和双电层效应的综合作用是影响渗透性的主控机制;设计了一系列渗透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厘定了颗粒运移效应与结合水转化效应是水力梯度影响黄土渗透性的主控因子,明晰了温度影响下黄土微结构的演化模式及渗透性变化的水-土耦合作用机制,揭示了不同初始含水率下黄土渗透系数变化的异同性及微观机理。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黄土水文地质的研究内容,对促进黄土学科的完善与发展也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而且可以为黄土地区渗流破坏防治、土石坝夯填、地基处理等工程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和工程建设指导,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重塑黄土,渗透性,微观结构,水土作用,双电层
报告人
徐盼盼
副教授 长安大学

稿件作者
徐盼盼 长安大学
QianHui Chang'an University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