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流域水源溶解性有机物组分识别及其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影响
编号:413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21:51:52 浏览:83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5: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5] 主题5、环境科学 [S5-2] 主题5、环境科学 专题5.10、专题5.9(18日下午,308)

暂无文件

摘要
长江、黄河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与性质在流域尺度上呈空间差异性,影响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本研究采用体积排阻色谱联用紫外-荧光-有机碳表征、高分辨质谱和流动注射-供电子能力等技术,结合开发的水质高级耦合矩阵张量分解(ACMTF)方法,成功识别出3种不同特性的DBPs前驱物。黄河流域土壤源C1以及排放源C2组分明显高于长江流域,而长江则生物源C3组分浓度较高。黄河中上游因渭河、汾河等汇入,使C2组分比例增至24%,并促进了溴代DBPs的生成。长江流域中下游流速减缓,受周边湖泊影响,生物源C3组分占比升高至24%,卤代乙腈类DBPs生成浓度上升。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长江黄河,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报告人
季闻翔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稿件作者
季闻翔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董慧峪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吴胜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艳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强志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