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沿海地区春秋两季气溶胶Fe溶解度的昼夜差异
编号:409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21:43:15 浏览:80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气溶胶颗粒中溶解态铁(FeS)在总Fe(FeT)中的占比,即Fe溶解度(%FeS),是衡量气溶胶提供生物可利用性Fe能力的重要指标,大气光化学过程和液相过程是影响气溶胶中Fe溶解的主要因素,可能会导致%FeS存在不同的昼夜差异。为探讨我国华北沿海地区气溶胶%FeS昼夜变化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7年春季和2018年春季、秋季在青岛典型沿海城市站点对PM2.5进行了采集,并分析了光化学过程、液相过程和酸过程在提高气溶胶%FeS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春季的清洁期,海风盛行且相对湿度较高(RH>80%),白天的平均%FeS为8.7%,显著高于夜间(6.3%);在轻度污染期,夜间相对湿度(76.8%)显著高于白天(62.1%),夜间%FeS(5.8%)也显著高于白天(3.7%)。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春季清洁期的白天,与草酸有关的光化学过程促进了气溶胶中Fe的溶解;而在轻度污染期,夜间相对湿度显著高于白天使得夜间液相过程与酸过程更强,并进一步提升了气溶胶的%FeS。而在秋季,昼夜相对湿度差异不大(<5%)且相对较低(通常<70%),气溶胶液相过程与酸过程无显著昼夜差异,白天%FeS(4.8%)略高于夜间(4.1%),白天光化学过程可能是导致气溶胶%FeS高于夜间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梳理了华北沿海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主导气溶胶%FeS产生不同昼夜差异的规律,揭示了导致气溶胶%FeS出现显著昼夜差异的物理化学机制, 可为模式模拟陆源气溶胶Fe元素在大气中的溶解过程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铁溶解度,昼夜差异,酸过程,光化学,液相过程
稿件作者
李文帅
中国海洋大学
齐宇轩
中国海洋大学
孙铭鸽
中国海洋大学
石金辉
中国海洋大学
張代洲
熊本县立大学
周杨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