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纬度黄土-古土壤赤铁矿含量差异及其气候指示意义 ——基于漫反射光谱和色度方法
编号:388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7:23:35 浏览:111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增温幅度高于世界上其它地区,其增温幅度和机制并不明晰。因此,开展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气候记录载体的研究是必要的。赤铁矿(α-Fe2O3)普遍存在于黄土-古土壤中,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矿物。赤铁矿通常和针铁矿(α-FeOOH)相伴而生,此消彼长。干热的环境条件利于赤铁矿形成,湿冷的环境条件则利于针铁矿形成。较多学者使用二者参数比值来分析古气候冷暖变化。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使用多种方法(漫反射光谱、色度方法)共同来研究赤铁矿。我们使用漫反射光谱和色度对俄罗斯西伯利亚Kurtak、中国黄土高原西峰和中国川西高原甘孜三个沉积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研究,对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剖面赤铁矿含量定量,并讨论漫反射光谱参数与色度参数对赤铁矿含量的指示效果。在此基础上,探究赤铁矿含量和色度指标蕴含的环境信息。研究结果显示:(1)漫反射光谱方法和色度方法相结合是定量赤铁矿的有效方法。红度a*和红度指数RI能够大体反映赤铁矿含量变化,b*/a*和Gt/Hm能够较好地反映赤铁矿与针铁矿比例变化,应谨慎使用Hm半定量赤铁矿。(2)Hm%和b*/a*分别表征赤铁矿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其受控于温度而非降水,与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3)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旋回时期,较高纬度气温变化幅度大于较低纬度气温变化幅度。不同纬度的气温“轨道尺度较差”可能是轨道尺度太阳辐射差异和年内太阳辐射差异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
漫反射光谱;色度;黄土-古土壤;赤铁矿;不同纬度
报告人
吕镔
副研究员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吕镔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