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河口水下三角洲动力地貌演化
编号:385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3:32:39 浏览:789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9:0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上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区域。随着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加,河口系统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山溪性河口三角洲演化对流域环境变化响应尤为迅速。闽江为福建省第一大河,河口区的地貌类型复杂,沉积作用分区明显,在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入海泥沙的作用下,发育了大片的水下三角洲沉积体系。然而,在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在1990s由淤积转为冲刷,其沉积地貌演化格局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整体上看向陆蚀退,海区西南向海域以淤积为主,东北向海域以冲刷为主;冲刷相对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川石岛北部、川石岛南向海域、川石岛东南向海域及川石岛以东靠外海域;淤积相对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川石岛东北向海域、川石岛东南向海域;冲淤变化特征显示入海泥沙通量增加或减少直接导致河口海岸及水下三角洲的淤积或侵蚀;闽江流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入海泥沙通量也表现出显著减少的变化特征,并且在河口三角洲地貌演化与岸滩冲淤方面中有所响应。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动力地貌变化主要受控于人类活动。不同人类活动对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影响不同,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加剧水土流失,引起入海泥沙通量增加,从而使得河口水下三角洲淤积强度和淤积范围增大;水库建设使得闽江入海泥沙通量显著减少,河口水下三角洲发生侵蚀,沉积物粗化,而因闽江入海细颗粒泥沙通量减少导致闽江河口外水下岸坡地区沉积物细化;海砂开采在局部地区会引起沉积物粗化。
 
关键词
人类世,水下三角洲,动力地貌,人类活动
报告人
王爱军
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爱军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