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区E-C转折期前后烃源岩发育特征差异
编号:384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3:22:43 浏览:734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11(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6] 主题16、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为探究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前后烃源岩发育特征差异,笔者对宜昌地区青林口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和鸭子口剖面寒武系水井沱组展开了研究。实验显示陡二段(平均TOC=1.57%)与陡四段(平均TOC=2.53%)为陡山沱组主要烃源岩。水井沱组烃源岩TOC全面大于0.5%,下部24m平均TOC大于10%,向上TOC逐渐降低。两套烃源岩的TOC与矿物组成均具有明显相关性,陡二段更富白云石,水井沱组更富黏土矿物。陡山沱组、水井沱组干酪根碳同位素均轻于-28‰,为Ⅰ型干酪根,指示原始有机质浮游藻类占优。研究认为水井沱组烃源岩较陡山沱组更优质,但二者均为有效烃源岩(TOC>0.5%)。两套烃源岩层系的矿物组成与有机质富集是转折期前后气候变化和沉积相演变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烃源岩发育特征,陡山沱组,水井沱组,宜昌地区
报告人
袁坤
助理研究员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稿件作者
袁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