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海洋渔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演化与路径机制分析
编号:379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2:24:55 浏览:80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3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20]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S20-3]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专题20.4、专题20.6、专题20.7(19日下午,4F观海厅2)

暂无文件

摘要
海洋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海洋渔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推动我国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核心技术攻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以三大海洋经济圈为例,深入剖析海洋渔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内涵,基于共生理论框架下分析海洋渔业“双链”融合理论机制,采用改进的横纵向拉开档次法、Lotka-Volterm模型测度中国海洋渔业产业链和创新链时空分异及融合共生度时空演变、融合路径。结果表明:①海洋渔业产业链和创新链水平均有大幅提升,空间分布上存在“路径依赖”和“马太效应”,区域发展水平差距悬殊。②研究期内海洋渔业“双链”融合共生度波动上升,呈“N”型演变趋势。③海洋渔业“双链”融合共生度具有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规律,南部海洋经济圈融合共生度最高,呈“北高南低”空间格局,北部海洋经济圈为“中间高、两端低”。④根据海洋渔业“双链”融合共生组织和行为组合机制,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双链”融合主要包括9种融合共生机制,并伴随着提升、跃迁、衰退以及滞后的时序转化特征。基于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融合共生机制探究海洋“双链”融合路径,并从共生单元扩容、共生界面互动、共生环境赋能、共生模式转型四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海洋渔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共生理论
报告人
陈小龙
博士研究生 辽宁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陈小龙 辽宁师范大学
狄乾斌 辽宁师范大学
梁晨露 辽宁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