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快速变化背景下海洋水文要素与物理连通性对渤海牡蛎礁的潜在影响
编号:378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2:19:29 浏览:83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牡蛎礁在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提供栖息生境与增强海洋固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现存渤海活体牡蛎礁主要分布在天津大神堂、河北曹妃甸、山东滨州港和莱州湾黄河口等区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上述区域内的水文要素经历了快速而显著的变化。近40年(1982–2022年)来,观测数据显示渤海牡蛎礁海域的夏季水温增幅超过2°C,基于EEMD方法的趋势分析显示每年满足牡蛎适温条件的天数累积增加了17天(约4.3天/十年)。在海温条件更为有利的情况下,盐度成为了渤海牡蛎礁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海域内生物量占优的长牡蛎较近江牡蛎等对盐度骤降更为敏感。近年来,自然降水与人工泄洪所导致的极端低盐(S < 14.0)事件更为频发,持续时间更长。如2023年夏、秋季,人工泄洪导致了渤海湾西北侧海域的极端低盐,总持续时间超过了4个月,严重地影响了大神堂牡蛎礁的生物量与种群补充量。在水动力方面,基于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型定量地评估了多种海洋动力过程(含潮汐、海浪与海流等)共同驱动的物理连通性,有助于预测牡蛎幼苗的运移轨迹,理解牡蛎礁资源分布特征,优化牡蛎幼体的投放策略。综上,探究海洋的水文条件和物理连通性将为近海牡蛎礁的保护区设置与近自然修复提供有益的科学参考。
关键词
渤海牡蛎礁,低盐事件,物理连通性,数值模拟,适温天数
稿件作者
袁承仪
天津科技大学
刘宪斌
天津科技大学
汪尘
天津科技大学
雷茹霜
天津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