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土地利用变化对鸻鹬类水鸟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动态与情景模拟
编号:378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2:18:25 浏览:95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4:0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20]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S20-3]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专题20.4、专题20.6、专题20.7(19日下午,4F观海厅2)

暂无文件

摘要
栖息地连通性的时空变化将影响迁徙水鸟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过去几十年黄渤海滨海栖息地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但这种影响如何改变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以及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如何驱动栖息地连通性的变化尚不清楚。以黄渤海滨海湿地39种鸻鹬类水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水鸟记录、以及生物气候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耦合MaxEnt模型、CA-Markov模型和图论法,评估历史和未来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水鸟栖息地分布格局,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67%的水鸟物种栖息地连通性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50年,一切照常情景(BAU)下,79%的水鸟物种栖息地连通性在仍将持续下降,但在生态保护情景(EP)下,90%种水鸟物种栖息地连通性较BAU情景得到改善。环渤海地区、山东莱州湾地区正在成为维持鸻鹬类水鸟栖息地连通性核心区域,dPC重心呈现西北偏移的特征。此外我们的研究也表明,自然生境dPC显著高于人工生境,2000-2020年间,人工湿地栖息地dPC值不断提升,人工湿地在水鸟栖息地选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水鸟物种对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选择性和依赖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未来迁飞通道保护与管理中,将自然生境的保护与恢复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升人工湿地的生境质量,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生态保护实践和促进黄渤海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黄渤海;土地利用变化;栖息地连通性;情景模拟
报告人
杨成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

稿件作者
杨成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
段后浪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