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悬浮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编号:375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1:13:40 浏览:79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51(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20]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S20-4]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专题20.8、专题20.10(20日上午,109)

暂无文件

摘要
沉积物再悬浮是常见的扰动沉积物结构的常见底栖过程之一,可通过剧烈改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来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释放行为及生物效应。已有研究充分揭示了这一过程对于改造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及释放的影响过程及机制,然而对于生物效应的影响较为欠缺。由于缺乏直接快速定量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手段,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基于化学提取法推测其生物有效性的变化过程,准确性不足。本研究运用新型同位素示踪技术快速测定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开展实验研究不同悬浮时间(2h,12h,24h,3d,7d)处理后,以及7天悬浮的沉积物经不同时间(2h,12h,24h,3d,7d)稳定处理后,重金属在沉积物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过程,以及对应的生物有效性的变化过程。研究发现,沉积物再悬浮促进重金属向水相解离,而沉积物稳定阶段水相的重金属会重新被颗粒态吸附。但是这两个阶段中,生物有效性的变化过程与化学行为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观察到沉积物再悬浮过程提高了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但是在稳定阶段,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并没有相应降低,反而是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结合化学表征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稳定阶段,被重新吸附在颗粒相上的重金属仍然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因此,如果仅通过化学测定来推断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低估悬浮后沉积物的生态风险。本研究结果为精准评价近岸水域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关键词
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报告人
谢敏伟
副教授 厦门大学

稿件作者
谢敏伟 厦门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