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塑料的表面形貌调控肝脏细胞 内化过程及其毒性效应
编号:375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1:13:02 浏览:81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纳米塑料(粒径在1-1000 nm)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Chowdhury et al., 2021)。大量研究表明,纳米塑料会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生物体,干扰细胞功能,引发炎症反应,并对生物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Teng et al., 2022)。当纳米塑料被摄入后,它们可能会通过口腔或食道进入胃和肠道,从而改变纳米塑料的表面形貌,进而影响纳米塑料在体内的迁移转化行为和毒性效应 (Dong et al., 2023)。以往研究关注纳米塑料对肠道的毒性效应,而忽略经过人体消化系统处理后的纳米塑料对肝脏的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
本研究首先合成了不同粒径的聚集诱导荧光材料掺杂的纳米塑料颗粒(AIE-NPs),在模拟消化液环境下,改变AIE-NPs的表面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消化液处理下,AIE-NPs的表面粗糙度、比表面积以及亲水性都会增强。当暴露于肝细胞后,AIE-NPs的表面粗糙度会显著增强肝脏细胞的摄入动力学,并且其比表面积是调控细胞摄入动力学的关键因素。生物成像结果显示,不同粒径和不同粗糙程度的AIE-NPs均聚集于肝细胞的溶酶体中,并且会导致溶酶体碱化,从而引发溶酶体自噬。此外,不同表面粗糙度的AIE-NPs会诱导活性氧产生、促进线粒体谷胱甘肽耗尽,甚至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因此,表面粗糙度越高的AIE-NPs表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并进而导致细胞凋亡。综上,本研究强调了纳米塑料的纳米级表面形貌特征在毒理学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了对纳米塑料毒理学的认识和评估 (Yan et al., 2023)。
关键词
纳米塑料,聚集诱导发光,肝毒性,生物成像,消化系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