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扰强度下湿地土壤-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耦合关系分析
编号:375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1:08:22 浏览:84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3: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20]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S20-3] 主题20、城市海岸带与陆海统筹 专题20.4、专题20.6、专题20.7(19日下午,4F观海厅2)

暂无文件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氮、磷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土壤-植物在不同干扰强度下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耦合关系,本研究于2022年7-8月选择了植物生长旺盛期在该保护区对植物和土壤进行实地调查并测定其养分元素含量。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区(PJW)内的土壤总碳、氮含量均为最高值,植物总碳含量为最高值,而植物总氮、磷含量为最低值;土壤C/N比值在四个区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植物C/N比值在PJW最高。在C/P比值方面,土壤和植物均在PJW最高。N/P比值的分析表明,土壤中核心区(CTG)的值最高,缓冲区(AF)最低,而植物N/P比值在核心区(AP)最高,AF最低。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核心区,土壤碳含量与C/N、C/P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C/N与N/P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缓冲区,土壤中碳和氮的正相关性减弱,而氮与N/P比的极显著正相关性仍然维持;在实验区内,土壤和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显示出了显著的正相关性。主成分分析(PCA)的结果揭示了核心区域的土壤和植物样本在PCA图中呈现较为集中的分布,显示出碳、氮、磷含量和计量比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四样地内植物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利用稳态性模型模拟结果均显著(p<0.1),并呈现不同的内稳态特征。该结果可为理解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干扰强度;湿地;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
报告人
邹雨函
博士研究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稿件作者
邹雨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李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