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对盾形陀螺珊瑚共生微生物(虫黄藻、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共现网络的影响研究
编号:371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0:32:08 浏览:90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造礁珊瑚中的共生微生物,包括藻类、细菌、古菌、真菌和病毒,在适应不良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它们在富营养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功能关系尚未完全探索。在这项研究中,东山岛的受保护和非受保护区域在夏季和冬季调查了盾形陀螺珊瑚及其周围的海水和沉积物。使用高通量测序同时表征不同环境中共生珊瑚微生物(虫黄藻、细菌和古菌)的群落变化、共存模式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月受保护和非受保护区域的富营养化最为严重。其次是8月非受保护区域,而8月受保护区域发现富营养化最小。不同地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虫黄藻的主要优势种是C1亚种(42.22%-56.35%);细菌的优势门类是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只有在8月受保护区域,存在大量(41.98%)的SAR324_cladeMarine_group_B。8月受保护区域、8月非受保护区域、12月受保护区域和12月非受保护区域分别有Nisaea、Spiroplasma、Endozoicomonas和Bacillus作为有益细菌的生物标志物,但只有在8月受保护区域没有出现病原菌。古菌的优势门类是泉古菌门。这些共生珊瑚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组成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介质中溶解无机氮(DIN)的富集是影响珊瑚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共存分析表明,人为干扰下的富营养化增强了珊瑚共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现提高了我们对珊瑚整体如何适应不同营养环境的理解。
稿件作者
白传烛
上海大学
蔡灵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杨明
上海大学
郑新庆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