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砷镉的迁移转化机制和人体生物有效性研究
编号:354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21:38:12 浏览:1072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6: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6]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8、专题14.12、专题14.13(19日下午,401)

暂无文件

摘要
砷镉是有毒且不易降解的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稻田砷镉共污染问题十分普遍,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因其长期生长在还原淹水环境而易于吸收积累砷,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前人研究普遍关注于土壤、水稻本身砷、镉的迁移转化,对于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砷镉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足,此外,含砷镉土壤或粉尘进入人体后的释放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尚不明确。
本工作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调查-模拟试验-综合研究等方法,研究了水稻全生命周期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砷镉的时空分布规律,明确了砷镉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迁移的主控因素,揭示了稻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砷镉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构建土壤水砷生物有效性预测模型。另外,结合体外模拟消化胃肠液实验,研究了稻田土壤砷镉的生物有效性及释放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苗期及分蘖期是土壤水砷镉浓度上升的主要时期,抽穗期及扬花期是水稻植株和稻米砷镉转运的关键时期。砷镉在稻田中的迁移与 pH、EC、氧化还原条件有明显相关性。
(2)土壤水砷镉浓度可以有效预测稻米中的砷镉含量,根系吸收的逐步分析法具有更高的模型预测精度。利用模型结合稻米砷的国家安全标准,能得出研究区稻田土壤在抽穗期及扬花期的土壤安全阈值。
(3)研究了模拟胃肠液中砷个的生物有效性及形态转化机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和胰酶作为电子供体将As(V)还原为毒性更强的As(III)。合理摄入含钙、含硒膳食补充剂可有效降低砷镉暴露人群健康风险。斑马鱼体内实验结果表明,砷镉暴露会导致斑马鱼出现心包水肿、脊柱侧弯、运动频率下降等现象。
本研究为稻田系统砷镉的迁移机制提供了科学理论,对于调控土壤-地下水体系中砷镉暴露风险及生态修复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砷,镉,健康风险
报告人
孔淑琼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孔淑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