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过去60年以来的石笋多指标记录与夏季风降水的耦合
编号:35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8:35:03 浏览:83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1: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4]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7、专题1.6(19日上午,304)

暂无文件

摘要
石笋δ18O通常被广泛解释为亚洲夏季风(Asian summer monsoon, ASM)强度的代用指标,但石笋δ18O的变化是否指示局地降水量的变化仍存在争议。同时,在现代中国季风区,降水量呈现经向“三极子模式”的特征,但该模式作用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仍不确定。在此我们提供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云南)具有年分辨率(1959 - 2017 C.E)的石笋多指标记录(δ18Oc, δ13Cc和Ba/Ca)。δ18Oc记录与器测资料对比显示,在年际尺度上,石笋δ18O与中国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同相位变化。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正/负相位的变化引起上游对流活动和ASM环流的减弱/增强,导致了石笋δ18O值的偏正/偏负和区域降水量的减少/增加。同时,近几十年来,El Niño活动的增加导致水汽通量异常是中国西南地区石笋δ18O逐渐偏正的重要因素。此外,我们对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c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果表明PC1指示了1970年以来ASM强度呈现显著减弱的趋势,这可能反映了全球显著增温下ASM与ENSO关系增强引起的大气环流重组。δ18Oc的PC2指示了中国季风区降水的“三极子模式”,并得到了不同地区石笋δ13C记录和季风干湿指数的支持。然而,我们新的记录与华南地区降水的变化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中国西南地区的降水模态可能并不遵循于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三极子模式”。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在年际尺度上,ASM强度与中国西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一致性,并且将“三极子模式”应用于不同时期降水空间格局的重建时,应谨慎地考虑其影响范围。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石笋,ENSO,降水,中国西南地区
报告人
薛艳霞
博士研究生 云南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薛艳霞 云南师范大学
吴尧 海德堡大学
陈朝军 云南师范大学
范弢 云南师范大学
殷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程海 西安交通大学
李俊云 西南大学
李廷勇 云南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