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鱼塘悬浮泥沙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响应
编号:350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22 20:21:15
浏览:88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悬浮泥沙与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污染物和重金属密切相关,常被视为反映内陆水体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鱼塘作为承载一切水产养殖活动的小型内陆水体,悬浮泥沙会影响鱼塘水生生物生长,成为威胁养殖鱼塘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鱼塘悬浮泥沙浓度(SSC,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的长期时空动态变化以及对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响应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使用实测鱼塘SSC和Landsat顶层反射率数据重新校准出适合粤港澳大湾区鱼塘的SSC反演模型(R2=0.69, RMSE=7.78mg/L, MAPE=23%),并反演了1986-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鱼塘SSC。结果表明:在34年间,大湾区鱼塘SSC整体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平均SSC下降近50%,其北部、西部和东部的下降最为明显,这使得大湾区逐渐形成中部、南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鱼塘SSC春季和夏季明显大于秋季和冬季,大部分年份内春季SSC最高。自然因素中,降水与鱼塘SSC变化没有显著相关性(P >0.05),风速与鱼塘SSC长期变化显著正相关(P<0.01)。人为调节的养殖密度是影响鱼塘SSC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养殖周期中,养殖密度高的快速生长期SSC高于养殖密度低的成熟期和捕捞期。这种养殖周期中的养殖密度差异造成了鱼塘SSC显著的季节变化。位于建设用地的鱼塘SSC浓度显著大于位于农用地和森林区域的鱼塘,养殖成本导致粤港澳大湾区鱼塘在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的养殖密度不同,这造成了大湾区鱼塘SSC的空间变化。此外,政府政策和新型养殖技术进步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鱼塘形态特征和水质变化,这可能是造成大湾区鱼塘SSC长期下降的主要原因。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水产养殖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此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