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区系划分及基本景观模式——以湘江流域为例
编号:3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08 17:54:35 浏览:792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传统聚落景观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形态特征的深入认识及区域规律提炼,是进行区域性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地带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通过划分子流域,选择湘江流域的64个代表性传统聚落,基于聚落景观形态五要素,即环境、布局、道路、标志物、民居,对传统聚落景观进行形态解析与类型提炼,并对各类型赋予编码值,从而建立湘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类型编码系统。继而,基于不同形态特征传统聚落在湘江流域内的分布情况,形成三个区系和三种景观模式。三个区系的分界线为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越城岭-阳明山-大义山-八面山分界线。三种景观模式分别为:(1)偏好河谷盆地的地形,选址于向心围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聚落环境,聚落平面大体呈方形,外有城墙围护,传统民居朝向基本一致,以天井型为主的民居类型,错落有致,内部街巷曲折、有门楼把守,但门楼大门一般不直接与巷道相对,聚落内常见祠堂于一侧,存有民间信仰建筑、桥梁、“多口”方井、古树等标志物,此外,标识性构筑物也零星出现,如碑刻、旗杆石;(2)偏好河谷盆地、丘岗盆地的地形,选址于向心围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聚落环境,聚落大体呈方形,偏好中心对称型,传统民居朝向基本一致,民居类型以“一明两暗”型为主,内部街巷曲折或呈方格网状,或有门楼进出,门楼大门与巷道直对,便于通行,聚落内常见祠堂位于平面中轴(或临近中轴),宗祠内置戏台,商铺、桥梁、路亭、多口方井、古树也是常见的标志物;(3)偏好河谷盆地,选址于向心围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坐北朝南的聚落环境,聚落大多呈组团式离散状,民居类型多样,道路以干支状连接各处大屋及普通民居,聚落内常见祠堂、桥梁、单口井、古树,制度性宗教或民间信仰建筑,抑或书房、书院也较为常见。
关键词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湘江流域,景观基因,形态,区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