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体预氧化-混凝工艺对藻源有机物的化学特征影响及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编号:346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9:23:58
浏览:812次
特邀报告
摘要
以典型的喀斯特水体中藻源有机物(AO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喀斯特湖库典型优势藻种小球藻和伪鱼腥藻在不同浓度梯度下的KMnO4-PAC预氧化混凝过程中,两种藻化学特征和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锰酸钾(KMnO4)预氧化后两种藻SUVA254和SUVA280均增加,说明预氧化会导致AOM中芳香及类蛋白物质的释放。预氧化后含碳DBPs(C-DBPs)降低了12.9 %,含氮DBPs(N-DBPs)增加了18.8 %,加入PAC混凝后,C-DBPs进一步增加了3.3%,而N-DBPs降低了10.7%。在二价离子(Ca2+=135.86 mg/L,Mg2+=18.51 mg/L)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提高KMnO4-PAC对两种藻DOC和UV254的去除效率,同时使SUVA280和UV253/UV203值降低,还能有效控制DBPs的形成。与其他条件下形成的DBPs相比,二价离子条件下KMnO4-PAC工艺中三氯甲烷的形成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这可能与供电子基团与二价离子的络合有关。通过分析藻细胞表面结构和化学特征,链状结构的伪鱼腥藻比球状结构的小球藻更容易被KMnO4-PAC破坏,并在XPS、ICP-MS和XRD表征中,进一步证实了二价离子(Ca2+和Mg2+)在KMnO4-PAC工艺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藻在KMnO4-PAC工艺中的絮凝结合特性和DBPs的机理变化,为岩溶水体中藻源有机物的控制及后续消毒过程DBPs的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工艺参考。
关键词
藻源有机物,消毒副产物,岩溶水,预氧化混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