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剖面CO2浓度双向梯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编号:345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9:22:35 浏览:82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9:0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5]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10、专题14.14(19日上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岩溶区土壤CO2是岩溶作用的重要驱动力,是直接影响岩溶碳汇和碳循环问题的关键。本文选取广西官村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开展大气和土壤CO2浓度的时空监测,结合土壤温度、水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数据分析它们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O2浓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表现为林地(3501ppm)>果园(3230ppm)>灌丛地(3197ppm)>草地(2542ppm)>耕地(2197ppm);(2)垂直剖面方向上,土壤CO2主要表现为表底层低,中间层最高的双向梯度现象,CO2剖面浓度变化幅度雨季>旱季;(3)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中CO2浓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二者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2=0.53,P<0.05);(4)岩溶作用是导致岩溶区土壤CO2出现双向梯度效应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土壤CO2;双向梯度效应;影响因素;岩溶作用;碳循环
报告人
刘艺飞
硕士研究生 西南大学

稿件作者
刘艺飞 西南大学
肖琼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沈立成 西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