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废渣天然核素释放特性及环境风险
编号:345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9:24:08 浏览:880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5]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10、专题14.14(19日上午,B2鹭江厅VIP4)

暂无文件

摘要
赤泥和锰渣等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放射性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贵州典型的赤泥和锰渣样中238U 、232Th 、226Ra和40K四种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利用静态浸泡实验研究了其释放特性,并对浸出液的释放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产生的赤泥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较老化赤泥高,电解锰渣中天然核素含量低于锰矿渣。废渣浸出液中核素比活度依次是40K >226Ra >238U >232Th,但固液分配系数(Kd)显示废渣天然核素的释放能力为226Ra >40K >238U >232Th,226Ra易被水浸泡或淋滤释放进入水体产生环境风险。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放射性核素风险评价结果显示,232Th水浸释放的环境风险较小;随着浸泡时间增加,锰渣中238U在90天时均超过了WHO(10 Bq·L1)和EPA(11.1 Bq·L1)限值,赤泥中仅老化赤泥在90天时超出WHO限值。废渣浸泡7天内226Ra均已超出WHO(1.0 Bq·L1)和EPA(2.22 Bq·L1)的限值,226Ra释放风险随着浸泡时间增加导致不断增高,第90天时新鲜赤泥分别超出31.09倍和14.00倍。226Ra释放产生的高风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是废渣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释放风险管控的重点对象。
 
关键词
废渣;天然放射性核素;静态浸泡;固液分配系数;放射性风险
报告人
何守阳
副教授 贵州大学

稿件作者
何守阳 贵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