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粤北典型岩溶区地下水环境特征的影响 ——基于多示踪物的研究
编号:345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9:24:32 浏览:848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8:3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5]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10、专题14.14(19日上午,B2鹭江厅VIP4)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岩溶环境具有强烈的脆弱性,且岩溶含水系统脆弱性明显,岩溶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粤北岩溶区是广东省岩溶连片分布的主要区域,地下水储量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源地,战略地位显著。但粤北目前已是珠三角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沈静等,2012),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Liang et al., 2018)。本研究基于水化学、氮/氧同位素(δ15N-NO3-18O-NO3-)、脂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脂肪酸)和微生物等示踪物,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粤北典型岩溶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质来源进行解析;利用水化学、同位素(δ18O/δ2H、δ13CDIC3H)和地温等手段刻画岩溶地下水流运动特征,识别典型污染物迁移、归趋路径。结果表明:粤北岩溶区地下水环境受硝酸盐(NO3-)污染影响明显,尤以浅层地下水最为突出,粪便和生活污水则是浅层地下水中NO3-的主要来源;深层地下水受NO3- 污染影响较小,且NO3-主要来自土壤氮素的输入。河水中人为源正构烷烃浓度较高,而深层地下水中生物源正构烷烃浓浓度较高,深层地下水中的人为源正构烷烃源自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包括重油的使用。旱季时连江流域河水受浅层地下水补给为主,河水中溶解性有机质主要来自浅层地下水的输入;裸露型岩溶区地下水较覆盖/埋藏型岩溶区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污染问题较严重。研究结果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同位素,脂类生物标志物,微生物,地温,示踪,水环境
报告人
梁作兵
副研究员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梁作兵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