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营养盐沉积和输送特征及其对水沙情势变异的响应
编号:344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9:16:12 浏览:77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9:0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1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S14-4] 主题14、水文地球科学 专题14.11、专题14.17(19日上午,B2鹭江厅VIP3)

暂无文件

摘要
全球范围内河道库坝建设运用对下游连通湖泊的氮、磷等营养盐动态带来巨大影响,这一影响通过连通库坝与湖泊的河道中营养盐随水沙的输移和沉积变化传导实现。洞庭湖通过荆南三口河道(松滋、虎渡、藕池)与三峡下游长江干流连通,本文以洞庭湖为例,通过沉积物柱状样采集和测年、水体营养盐监测数据收集,结合历史时期水沙数据,讨论三峡运用背景下营养盐在三口河道的输送和沉积动态及对洞庭湖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峡下泄流量与三口河道中营养盐含量显著正相关,下泄流量随防洪、补水、鱼类产卵和压咸潮等调度运用变化,最多可以解释三口28.6%的营养盐含量波动。相比受闸控影响较小的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三口营养盐含量相对稳定,峰值出现时间约推迟1-3个月。在三峡库区的泥沙拦截影响下,下游河道长距离冲刷,悬浮泥沙粒径粗化,导致三口河道河岸带营养盐沉积速率由三峡运用前的0.58-0.64 mg/cm2/yr下降至运用后的0.24-0.47 mg/cm2/yr,同时氮、磷的沉积速率失去同步性。三口营养盐输移和沉积的动态变化改变了洞庭湖的营养盐输入通量及组成,导致湖内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比分别由16.3和1.8上升至26.5-36.7和2.2,可能有利于遏制藻类水华爆发。
关键词
沉积; 洞庭湖; 富营养化; 三峡工程; 水文连通; 营养盐
报告人
王丹阳
工程师 长江科学院

稿件作者
王丹阳 长江科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